作者:仙女老師余懷瑾
學測考完第4天,「Cheers快樂工作人」校園記者湛華跟我約了見面,想請我給高三學生和家長申請學校的建議,希望能夠幫助高中生和大學生生涯探索。
「爸媽不支持我想念的系怎麼辦?仙女老師余懷瑾教你聰明溝通3步驟」(文章連結)
教育體制裡,與課業相較,幫助孩子探索自我的機會相對少許多。
小學時期,琴彈得再好,如果國中不讀音樂班,課業成績又不是太頂尖,就會因此犧牲音樂的練習時間,久了,就放棄了,其他才藝也多敵不過「升學」這「崇高」的指標。
高中時期更是如此,課業負擔重,唸書時間理應佔更多,然而有更多的學生把時間花在社團或手遊,家長一問起功課,針鋒相對。
這些孩子個個聰明,腦袋靈活,不唸書又如何呢?
他們不是不會念,是沒有興趣,沒有學習的動機。
老師和家長存在的目的,該是協助孩子找到優勢,重視自己與他人的差異,舉一反三反而能在課業上揚眉吐氣,各展長才,也更能夠與社會接軌。
我在教學上偏重活動設計,課程設計得好,能夠看到年輕世代的各種才華,而且上課不用花太多時間管秩序。吼著叫學生安靜,可是很傷喉嚨的。
例如:我在教明代《郁離子》,這本書反應了劉伯溫的思想體系,大量運用寓言,意蘊深刻,讓人耳目一新。
如果我用講述法來說明「寓言」,學生肯定覺得無趣,誰不知道寓言呢?小學早就已經讀過《伊索寓言》了。
我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集體創作十五分鐘,題目是「拿寶特瓶做出一件成品」,學生們在短短的一分鐘裡面掃空了整個回收籃,幾乎把所有髒得要命的鋁箔包與寶特瓶都過了初步的處理,做出曠世鉅作。這十五分鐘裡,我簡要地把寓言的演變寫在黑板上,從先秦哲理寓言到明清詼諧寓言。
學生的作品做得差不多了,我才出第二道題目「就這項成品編寫一則寓言故事」。學生們看著黑板的流變區分出自己編的是是諷刺寓言還是勸戒寓言。
學生發表時,笑聲不絕於耳。
50分鐘一堂課,每個學生都是個發光體,有的發號施令,展現領導能力;有的展現藝術涵養,寶特瓶成裝置藝術;有的擅長傾聽,再統整組員的意見;有的文字能力強,援筆立成。學生學得開心,我更開心。
每天都這麼上國文課,分組討論,從中看到同儕的優點,也會因同儕稱讚而重視自己的亮點。高三推甄面試時,這些共有的努力的畫面,提供了選擇校系的方向,一幕幕在評審面前訴說,故事表達力讓讓評審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#讓孩子往優勢前進
#青少年故事表達力
#大學一時人生很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