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仙女老師余懷瑾
每次被老師們問到如何知道分組上課學生的個別學習狀況,我都會先說「濫竽充數」的故事。
戰國時,齊宣王愛聽吹竽,尤其愛聽三百人的大合奏,南郭先生不會吹竽,混進樂隊裡,裝腔作勢地做出吹竽的模樣。因為吹竽手很多,樂聲又響,他混在裡面充數,自己也洋洋得意,從未被人識破過。齊宣王死後,兒子齊湣王繼位。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,不過他喜歡聽獨奏,他要求樂工們一個一個吹奏給他聽,南郭先生知道早晚會被抓包,於是,逃之夭夭。
分組上課的優勢是每一組只要有一個學生會這道題目,就跟大合奏一樣,感覺上全組「好像」都會這一題,老師要怎麼樣確認學生們到底是會還是不會呢?到底有沒有在聽呢?學習齊湣王一一驗收,短時間內就可以知道學生是不是搭便車,到底是什麼方法這麼好用呢?答案是圈叉牌。
圈叉牌有三種用法,以下分述說明。
驗收教學成果
「<飲馬長城窟行>的枯桑知天風,海水知天寒是『借喻』,請把『喻體』、『喻詞』、『喻依』寫出來。」我讓每一組第五個學生上台來寫白板,上台的學生很緊張,站在台上深度思索答案該怎麼寫。然而,台下的學生關心這一題該怎麼做答嗎?基本上是漠不關心,事不關己的,因為不是他們站在台上,要增加台下學生參與感的方式就是「圈叉牌」。
舉例來說,六張白板只有一霖跟其他同學不一樣,我會這麼說:「請看一霖的答案,思婦思念的心情就像枯桑知天風,海水知天寒,對的請打圈,錯的請打叉,5、4、3、2、1。」全班頓時安靜下來,學生有的把手放在胸前比叉,有的放在頭上把圈。
圈和叉的答案兩者皆有,我就會接著說:「宇治手舉高高。」宇治會把他比著叉的手高舉起來。
我看著全班說:「跟宇治一樣打叉叉的才可以坐著,其他人站起來。」班上出現一陣逃過一劫的讚嘆聲,好些學生拍拍胸口慶幸自己還坐著。每一組每站著一個人該組就多扣五分。也就知道打圈的學生並不了解「枯桑知天風,海水知天寒」的意思。
「誰可以告訴我,到底是什麼像枯桑知天風,海水知天寒?」
陳洤回答,「思念的心情。」我讓陳洤坐了下來,但是這答案還可以更好。家崴回答,「思婦的孤寂。思婦的孤寂像枯桑知天風,海水知天寒。」很好的答案,我讓家崴坐下。我把答案覆述了一次,「思婦思念的痛苦就像枯桑,雖然沒有葉子,仍然感到風吹的寒冷;海水雖然不結冰,仍然感到天氣的凜冽。比喻思婦的孤凄和想念遠方丈夫的心情。」
既然是驗收教學成果,圈叉牌的目的是找出學生不會的題目,再度說明,提供學生二度學習的機會。無需要因為學生不懂而加以揶揄或嘲諷,反而打壞了學生想學習的心情。
統計分析
課程當中,有些時候,我們想要詢問學生的看法和觀點,也可以用圈叉牌讓學生表態。例如:在教授<飲馬長城窟行>前,我會問學生「你認為相思是甜蜜的請打圈,你認為相思是痛苦的請打叉。」5、4、3、2、1。倒數計時結束,我會請學生看看周遭的同學們手勢比的是圈還是叉?學生們環顧四周,看著彼此的答案,會有一陣子的耳語,問問對方的理由,交換意見。我再把焦點帶到課文中,如果班上多數的人打叉,<飲馬長城窟行>就代表了班上多數人的心聲,現在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思婦苦澀的想念。
統計分析的圈叉牌最受學生喜愛,沒有對錯可言,不扣分,也不會太過緊張刺激。目的是讓學生表達各自的立場,勇於表態,提供學生連結自己的生命經驗,開啟學習的新思路。
比較異同
容易混淆的觀念也適用圈叉牌。舉個例子來說,在<左忠毅公逸事>一文中有兩個「微」,第一個是「微指左公處」的「微」,第二個是「微行」的「微」,我通常會這麼問,「『微指左公處』的『微』,和『微行』的『微』,一樣的請打圈,不一樣的請打叉。」5、4、3、2、1,倒數計時
為了讓全班都看得到答案,我會找一個學生展示答案,「承祐手舉高高。跟承祐一樣打圈的才可以坐著。」「微」是「暗中」的意思,因為答錯而站起來的彤宇搶著公佈正確答案。
第二題圈叉牌,則是將「『微行』的『微』,與論語學過的『微管仲,吾其披髮左衽矣』的『微』比較,一樣的打圈,不一樣的打叉。」5、4、3、2、1,倒數計時。
同樣的,為了讓全班看得到答案,我會請另一個學生展示標準答案,「劉郭舉高,跟劉郭一樣打叉的,才可以坐著。」
「微」管仲的「微」是什麼意思?是「沒有」,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會像那些頭髮散亂,穿衣服開左邊的落後民族一樣。學生覺得自己還是不會,就會自己在課本上寫下筆記,這樣的筆記彌足珍貴。
既然是比較異同,圈叉牌的目的是觀念澄清,建立學生正確的觀念,可以將相似內容以題組方式進行,效果更佳。
圈叉牌在分組活動中啟動了單兵模式,教師必須嚴格的不讓學生討論,才能啟發學生自主思考,願意相信自己的答案。倘若有眼神示意他人作答,老師也務必要說出,「請相信自己的答案,別人的答案也不一定會對。」這樣的話警醒學生。
圈叉牌要注意哪些細節呢?
一、先說圈叉牌:先說「圈叉牌」這三個字,讓學生一聽到這三個字,會為了聽清楚題目,自動保持安靜。反之,如果先說完題目,再說圈叉牌,學生會忘記題目,又會再問一次題目是什麼。
二、題目念兩次:第一次念題目是讓學生了解問題問的是什麼。第二次念題目是給學生多一點的時間思考該如何作答。
三、手勢要示範:老師要先示範標準動作。認為答案正確,兩手放在頭上比圈;認爲答案錯誤,雙方在胸前交叉,大動作的比畫讓老師從遠方就能看到最後一排學生的答案。學生一旦習慣這個手勢之後,老師示範的步驟就可以省略了。這個動作還有個好處是能讓學生活動筋骨,舒展放鬆。
四、安靜不討論:圈叉牌是驗收個人學習成果,嚴禁討論,保持教室安靜,安靜有助於思考,沈澱,回想,也避免有人趁機講話偷渡答案。
五、計時要倒數:唸完題目之後,喊「5、4、3、2、1,時間到。」就算不知道答案的學生也得在時間內完成作答。學生不熟稔的題目,可以倒數得慢些,反射性的題目則可倒數得快些。
六、指標型答案:找一個學生當作指標,請他「把手舉高」,讓學生們以他為中心核對答案,通常找哪些學生呢?我會找上課不容易專心的學生,請他把手舉高,暗示他該回神了;找沒有自信的學生,當他答對時,請他把手舉高,藉此增加自信;找心態開放的學生,讓學生知道答對或答錯都沒什麼大不了的,不必覺得特別的難為情;通常到期末班上每個學生都被當作指標型答案好幾次了。
七、分數再追就有:教過的題目,答錯要扣分,提醒學生課堂答錯扣分,等等再回答,分數就可以加回來了,學會比分數更實際,不需要為了扣分而難過;沒教過的題目,答錯不扣分,只是讓老師了解有哪些學生不懂,要花多少時間加以說明。
不管怎麼對答案,教室都會出現驚呼與驚喜的聲音,這就是圈叉牌讓學生又愛又怕的原因,也是圈叉牌的魅力。
本文影片連結在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