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高中「跨領域」協同教學行之有年
◆Anton Krieger Gasse (Vienna Anton Krieger Gasse 25,1230 Vienna )
這堂是國中部的英文課,兩位老師同在課堂上,一是英文老師,另一是輔導老師。課堂仍是以師生問答串連,老師總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鼓勵學生。即使如此,對於這些從小接受問答訓練的學生們,主動分享還是顯得怯生生的。
這所學校協同教學的文化已長達四十年,當新進教師應聘進來時,資深的老師們會帶著新進老師們一起備課與教學,倘若仍是無法適應這樣的氛圍,這位新進教師終將選擇自行離職。
高職「跨領域」協同教學穩扎穩打
◆Commercial
Academy and the Federal Trade School Vienna 10
這是商職「多元文化的探討課程」,兩位老師同在課堂上,一位教授「多元文化」,另一位教授「專案管理」。課堂仍是以問答的方式進行,高職生就顯得大方許多,主動出擊。先是學生們各自提問,大部分還是希望能多了解台灣的校園文化。
學生:「台灣的學生穿制服嗎?」「制服看起來是什麼樣的形式?」「老師也要穿制服嗎?」
學生:「在奧地利,計算分數是以1~5分制,1代表最好,5代表最壞。而臺灣是用怎麼樣的方式來計算分數? 」
最後,則由我們反問學生的學習狀況。
老師:「當你們在小組討論時面對衝突或爭執時,如何化解?」
老師:「這是一所商業課程相關的學校,你們如何清楚地知道適合不適合這所學校,適合不適合這個領域或是未來的工作?」
我在「跨領域」協同教學中的先行經驗
我自100學年度起嘗試「跨領域」的協同教學,轉眼邁入第五個年頭。從單槍匹馬到學科整合;從啟發問答到策略運用;從一個人在講台上教學,到一間教室裡曾有三位老師共同授課;從一個班級擴大到全學年的教學活動;自覺分科教學的盲點,趁此打破學科限制,自發地尋求改變,沒有額外的鐘點,沒有其他的資源,沒有有力的支持,唯一獲得的是學生的掌聲和回饋,成功地達到KPI。
這些年,我與地科、生物、地理、物理、公民、音樂、輔導等不同學科合作,看到不同學科的本質與訓練,教師間擦撞磨合的過程是快樂、有趣且新奇的,每一次討論都像挖到寶一樣充滿期待,讚嘆我的同事們是如此的有才。
好事也不可能天天有,小到無法核銷便當,演講費用沒有著落,…….大到課程核心價值不明,無法產出具體教學活動等狀況時而有之,就這樣我們並肩取暖與解困,一個個拆解問題,然而有些問題目前仍尚待克服…….。
107課綱「跨班選修的跨領域教學」準備工作
107「跨班選修的跨領域教學」,是一個機會,一個有可能成功的機會,一個成功地扭轉學生學習的機會,相對地,無論是課前、課中、還是課後,老師們得付出相當高的時間成本發想設計與經營課堂。
以下提供八大需求,供有志於此的教師參考:
一、備課時間需充裕:一堂五節課的文本,少則三個月,多則需半年才能做足準備,多數時間乃在於尋求共識,找到交集。
三、合作對象需慎選:能夠相互溝通與信任的夥伴才能孕育出有效的教學活動,憑藉的是緣份,與平日對同事的觀察與互動。
五、校內資源需鬆綁:學校需將願意嘗試「跨領域教學」的老師視為武功秘笈,盡力提供行政支援,例如教具製作與校外聯絡事宜等,教師方能如虎添翼,學校的特色課程於焉形成。
七、家長觀念需教育:讓教育回歸專業,家長的意見就會是助力,而非干預,親師攜手必是三贏。
八、事後活動需整理:通常到這裡,所有的老師都已人仰馬翻,活動結束也了了一樁心事。請切記,一個好的教學活動應該被記錄,也值得被記錄,再累也要整理。(至於該怎麼記,下次再另篇說明了。)
八、事後活動需整理:通常到這裡,所有的老師都已人仰馬翻,活動結束也了了一樁心事。請切記,一個好的教學活動應該被記錄,也值得被記錄,再累也要整理。(至於該怎麼記,下次再另篇說明了。)
他山之石可以攻錯